
MacBook Air M1 2025年211工科本科生体验报告
陪伴我2年半的小新突然因为电池暴毙了,迫不得已赶紧购入一台电脑,原本是想买lunar lake的,但是望着高昂的售价加上我刚换了新手机让我望而却步,转头就打开海鲜市场捡了一台macbook air m1,算是我集齐苹果全家桶的最后一篇拼图吧(apple tv和homepod暂时不考虑了)。
这次我收的是16+512的组合,对我来说是够用的,因为我还有一个24T的NAS配合NextCloud无限接近于有一个24T的iCloud,用起来很舒服,并且通过TimeMacine实时备份,无需担心数据丢失。mba m1算是我最喜欢的机型了,这一代air和pro差距几乎为0,是air最pro的一次也是pro最air的一次。并且air是老模具,没有讨厌的刘海屏并且有纤薄的楔形机身,外观真的很好看。不过遗憾的就是B面屏幕边框是真的很大,这一点远远比不上同为13.3英寸的小新Pro13s,恨不得直接把小新的屏幕装在Mac上。并且这个算是m系列芯片最便宜的笔记本了吧,算是一次试水,毕竟小马过河,在自己真正用过之前谁也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
关于MAC系统,很多人觉得“反人类”,但我觉得并不是反人类而是“反Windows”,国内大多数用户还是使用Windows比较多,更适应Windows的操作习惯 ,争论这一点毫无意义,所以我还是谈谈我的使用体验吧
我是国内某211学校的自动化本科生,学校最常用的工具是Matlab,MatLab很早就用Mac aarch64的版本,体验和Windows大差不差 。如果学习嵌入式可能需要用到Keil,这个是个老古董软件,不可能有Mac的版本,只能使用Windows,我尝试使用Wine运行,编译C51程序是没问题,然后就会出现另一个问题,没办法烧录,虽然CH341驱动有arm的版本,但也是Windows的,所以也需要使用Wine搭建Windows容器环境,学校常用的烧录软件是STC-ISP,这个软件我折腾了很久也没在Wine上配置成功,一直闪退(还有usb设备映射问题也没解决)。最后我选择使用PD虚拟机,把Keil和烧录的环境全部放到Windows虚拟机中,配合PD虚拟机的融合模式,体验堪称完美,我愿称之为MSW(MacOS Subsystem of Windows)。缺点就是真的很占内存,启动就要6G(不过WSL一启动就要分配8G内存,心里一下子就平衡了)。实在需要救急的话我的NAS是13900H,其中开了一个Windows虚拟机7x24小时待命,需要的时候我只需要远程连接就好,此时mba就完全成为一个“瘦机”,超强续航+超强性能
学校常用的软件说完了,接下来说一下我自己常用的软件,可能会更接近程序员&运维。我是一名Github开源开发者,平时在Window最常用的软件应该就是WSL和Docker了,MacOS本身就是一个类Unix系统,对我来是上手にとても早くです。终端默认打开的就是zsh,也有bash(虽然powershell比起cmd进步很大,但有时还是不太适应,例如没有grep,好像是使用Select-String?总之就是不太习惯),包管理brew真的好用,隔壁Windows则是winget、scoop、chocolatey三足鼎立较为分裂(最后干脆直接手动下载安装包……)。Docker的话Mac我推荐使用Orbstck,相比Docker Desktop更为轻量,并且有一点就是可以通过Rosetta2实现运行amd64的容器(麻麻再也不用担心作者没有提供aarch64的镜像啦)。除此之外个人开发主要是使用Python和Golang,也没有遇到什么问题(吐槽一句,golang有些包是cgo,然后我下了一个别人的项目,在自己电脑上编译运行正常,但是使用golang自带的交叉编译到其他设备就运行不了……,花费了我一个小时才发现是cgo的问题,最后在容器中原生编译就没什么问题了)。Python话我会用到pytorch,pytorch支持苹果mps,应该算是仅次于cuda的计算单元了吧,16G统一内存也可以帮助我绘制稍大一点的图片而不至于爆显存,慢也是没办法的,只能说偶尔要画两张图片也是够用的,就没必要去AutoDL租了
最后就是苹果全家桶的体验了,对我来说用的最舒服的就是随航了,可能是10代i5低压U的GPU性能问题,把屏幕拓展到iPad上就会很卡,鼠标及其不跟手,连浏览器都不想放在上面的那种。也许是M1性能足够,随航到我的iPad Pro 2021 12.9英寸上就很流畅,并且相当于我直接升级到了mbp:M1+M1 = M1 Ultra --(误,要是可以把iPad的加入一个集群就好了,mac可以调度这个集群的算了,幻想中……),并且带有无刘海的120Hz的MiniLED屏幕(但苹果限制了60Hz,真是罪大恶极)。macOS Sequoia对AirPods也有优化,之前从mac流转到iPhone/iPad后就无法流转回来了,现在可以任意设备无缝流转(舒服~)。然后就是新更新的iPhone镜像了,我平时手机用的不多(上一个月我主力机还是xr,手机对我来说就是微信支付启动器,所以我很少把任务放到手机上来做)目前感觉体验也一般,是用无线随航的时候没办法用镜像iPhone,我使用的最多的一种情况就是把手机屏幕上某段文字直接复制过去,但是无论是鼠标还是触摸板都没办法调出iPhone的复制按钮,不知道是bug还是我不太会用,最后只好在手机上复制后电脑再粘贴。
总的来说我对这台mba挺满意的,够用的性能,超长的续航,类Unix系统完美符合我的需求。不过前提是我没有打游戏的需求,但凡有一点游戏需求我都不建议使用MAC作为唯一的一台电脑。我也没有什么艺术细胞,对系统外观只有一个要求:统一。Windows三代同堂我是真的喜欢不起来,UWP推广了这么久结果windows自己的程序都没完全适配,最后还要回到xp时代的节目去设置。当年亚克力材质对标苹果的高斯模糊,如今早已不见踪影(Windows Terminal:我唯一心心念念的Windows软件,配合亚克力材质,太美了~)
希望我的这篇文章对你有一定的帮助,如果是和我一样的“假工科生”或者说本身就是学计算机科学、软件工程并且有一定的Linux基础知道如何解决问题,那也是可以尝试一下Mac的。但如果是只会跟着学校老师发的软件按部就班的那我就不推荐了,如果不知道某款软件在aacrh64的mac上的使用如何,也可也在评论区留言
- 感谢您的赞赏